当您轻触智能手机屏幕,或是在驾驶座上注视车载导航画面时,可曾想到,这些精密设备中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LCD偏光片用离型基膜,正出自营口的一家民营企业。近日,走进仙人岛经济开发区辽宁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探访这家打破国际垄断、为中国智造注入“硬核力量”的行业领军者。
在辽宁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幅幅厚度仅38微米的透明薄膜经过精密拉伸、涂布、定型等十余道工序后,被卷成直径近1.5米的巨大卷轴。这些看似普通的薄膜,正是生产偏光片的核心材料——LCD偏光片用离型基膜。
别看这种薄膜薄如蝉翼,却是显示屏的隐形铠甲。它需要在10微米孔径的过滤装置下,将熔体中的杂质精准拦截,确保表面晶点小于100微米。
2021年,辽宁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启动自主研发攻关。研发团队历时2年攻克原料提纯、流延拉伸等核心技术,成功将薄膜厚度公差控制在±1微米以内。经第三方检测,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水平,价格却降低20%以上。如今,这条年产600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已稳定运行,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在距离偏光片车间不远的另一个厂房,另一种“大国重器”专用材料正在加紧生产。这是用于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其厚度仅有30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
如果说芯片是电子产品的大脑,那么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就是神经网络。大米粒大小的电容器,每个器件内部要叠加数百上千层由这种薄膜承载制造的微米级陶瓷层,电容器的容量越大、体积越小,层数就越多,聚酯薄膜的要求就越高。过去,国内高端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用膜长期依赖进口,制约了5G基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辽宁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从原料分子结构设计入手,创新开发出高均匀性挤出成型技术。2023年,公司成功在直熔法生产线上量产3.9微米超薄薄膜,填补国内空白,并率先通过国际头部客户认证。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拥有136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30%。这些成果背后,是年均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营收3%的战略定力,是瞄准填补国内空白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企业正在攻关新一代柔性显示用光学薄膜,这种可折叠、耐高温的材料将打开AR/VR设备的新空间。
记者手记
大国重器蕴藏大国底气,产业升级带来创新动力。这些看似柔软的材料,正以纳米级的创新精度,重塑中国制造的硬核竞争力。在高端制造领域,没有弯道超车,只有脚踏实地地毫米推进。辽宁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创新驱动,传统工业基地也能在高端制造领域闯出新天地。